在探讨当前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个频频出现在媒体和日常对话中的词汇——“coronacovid”。这个词的正确发音可以分解为两部分:“corona”发音近似于中文的“科罗那”,“covid”则发音接近“扣维德”,连读起来即为“科罗那·扣维德”。尽管“coronacovid”是较为口语化的简称,但更专业的说法是“COVID-19”,其中“19”代表该病毒首次被发现的年份。如今,这一名称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挑战的象征。

coronacovid怎么读 (一)

coronacovid怎么读

1. COVID-19的读音是:【‘kɔːvid-naiti:n】

2. COVID-19是冠状病毒的英文缩写,其中“CO”代表Corona(冠状),“VI”代表Virus(病毒),“D”代表Disease(疾病),“19”代表疾病发现的年份2019年。

3. 全称是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这是一个新的合成词汇,由Corona的前两个字母 Co,Virus 的前两个字母 vi,以及Disease的一个首字母组成。

4. 病毒不论出现在哪个国家,都是人类共同的威胁。

5. 2009年美国爆发的H1N1流感蔓延到214个国家和地区,当年就导致至少18449人死亡。

6. 同样的,MERS病毒、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当年国际社会都专心致志对抗病毒,而非归罪起源国。

7. 对抗病毒,隔岸观火、以邻为壑、故步自封只会损人害己,同心协力、携手担当、命运与共才是人间大道。

寨卡 病毒是怎么回事 (二)

1张

寨卡病毒

本词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语音播报,能听的百科!

 立即收听

非洲的埃博拉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美洲就出现了一种虫媒病毒的暴发流行,这种虫媒病毒为寨卡病毒(Zika Virus)。2014年2月,智利在复活节岛发现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2015年5月,巴西开始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疫情。截止2016年1月26日,有24个国家和地区有疫情报道,其中22个在美洲,目前欧洲多国也有报道,有蔓延全球之势。

就诊科室

感染科

常见病因

寨卡病毒感染引起

常见症状

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

传染性

传播途径

通过蚊虫进行传播

时间轴寨卡病毒传播历程

 

16年02月29日 中国确诊第4例输入性病例 new

 

16年02月19日 已有36国报告确诊病例

 

 16年02月19日

 

16年02月15日 中国确诊第2例输入性病例

 

16年02月14日 中国首例感染者痊愈出院

 

16年02月09日 中国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

 

16年02月08日 江西上报疑似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15年05月 巴西发现首例本地感染病例

 

2013年10月 法属波利尼西亚寨卡病毒暴发

 

2007年 密克罗尼西亚群岛暴发疫情

 

1968年 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病例

 推荐给好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20nm,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宿主不明确,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循环。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偶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发现。该病毒活动一直比较隐匿,仅在赤道周围的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寨卡病毒感染散发病例。

寨卡病毒 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病毒 (三)

以下内容引自Wikipedia:

寨卡病毒(英语:Zika virus, ZIKV,马新译作兹卡病毒,香港译作寨卡病毒,台湾译作兹卡病毒),是黄病毒科中之黄病毒属,经由埃及斑蚊传播,而使受斑蚊叮咬的人罹患寨卡病毒感染症(亦称寨卡热)[1]。该病毒最早在1947年于乌干达的寨卡森林中的猕猴体内分离出来,因而得名。依据基因型别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种型别,在中非、东南亚和印度等都有发现的纪录。过去只有少数人类病例的报导,直到2007年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雅蒲岛爆发群聚疫情,才对此疾病有较多的认识。

2015年起寨卡病毒疫情于中南美洲快速扩散,其中巴西甚至出现超过4,100例新生儿小头畸形,新生儿小头畸形被怀疑与寨卡病毒相关,世界卫生组织与美国政府都提出紧急因应措施[2]。

概述:

寨卡病毒与登革热,黄热病,日本脑炎和西尼罗河病毒有亲属关系。它会引发类似温和的形式的登革热的症状,由休息与症状治疗,目前还无法通过药物或疫苗来预防。寨卡病毒经由母亲传染给孩子,新生婴儿感染此病毒可能导致小头畸形,而成人感染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亦可能有所关联。

在2016年1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布了受影响的国家名单,包括强化注意事项,建议孕妇考虑推迟旅行的旅行指南。其他国家的政府或健康部门也很快发出类似的旅行警告,而哥伦比亚,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萨尔瓦多,牙买加建议女性推迟怀孕,直到更多的人知道其中的风险。

寨卡病毒有包膜呈二十面体,就像是与它有亲属关系的其他病毒,并且具有不分段,单股正链RNA基因组。这是与斯庞德温尼病毒(Spondweni virus)密切相关的病毒,是斯庞德温尼病毒病毒进化枝两种病毒之一。

该病毒最早在1947年4月由黄热病研究所的科学家从被放置在一个笼子中的猕猴分离出,地点在乌干达,维多利亚湖附近的兹卡森林[3]。随后在1948年1月在同一地点,从非州斑蚊第二次被分离出来。在1952年当猴子出现发烧症状,研究人员从它的血清中分离出传播病原体,这是第一次描述为寨卡病毒。在1968年它首次从尼日利亚人分离出来。从1951年到1981年人类感染的证据是从其他非洲国家如中非共和国,埃及,加蓬,塞拉利昂,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以及在亚洲的部分地区,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都有报导。

寨卡病毒有非洲裔和亚洲裔两个谱系。演化学研究显示,在美洲蔓延的病毒与法属波利尼西亚的菌株密切相关。寨卡病毒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已经公布。从最近序列调查初步结果,在公共领域发现了一个在非结构蛋白1密码子可能的变化,这可能会增加在人体中病毒复制的。

感染症状: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并不为人所知,但可能为几天。其病症与登革热等其它虫媒病毒感染相似,包括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眼窝痛以及头痛。这些症状往往较轻,持续2-7天[3]。

2013-2014年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了首起寨卡病毒病疫情,当时还同时出现了登革热疫情,国家卫生当局在此期间报告称,格林-巴利综合征出现非正常上升[3]。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身体免疫系统侵袭部分中枢神经系统而出现的病情。它可由多种病毒引起,并可影响任何年龄的人。尚不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该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肌肉无力,胳膊和腿酸麻。如呼吸肌受到影响,则可发生严重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受格林-巴利综合征影响的大多数人会痊愈,有些人可能会继续感到身体无力等[4]。

2015年在巴西出现的疫情中,当地卫生当局发现在普通民众中间发生的寨卡病毒感染有所上升,且在巴西东北部出生并患有小头症的婴儿数量出现增多情况。对寨卡疫情开展调查的机构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存有关联[3]。

传播方式:

主要是人被带有寨卡病毒的斑蚊叮咬后,经过约3-12天的潜伏期后,约五分之一感染者会发病出现症状。感染者在发病时期,血液中存在寨卡病毒,此时如再被病媒埃及斑蚊叮咬,病毒将在病媒埃及斑蚊体内增殖,约10天左右[5],病毒进入埃及斑蚊的唾液腺,就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而当埃及斑蚊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时,这个健康的人就会感染寨卡病毒。此外,也可能经由性行为[6]、垂直传染(在怀孕期间由母亲传染给胎儿)[7][8][3]而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该病毒有可能通过性接触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不过仍需更多研究以确认性传播是否为兹卡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 在2016年1月25号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Laura Rodrigues教授于2016年1月25号强调发展寨卡病毒疫苗的重要性,应该如同德国麻疹疫苗一样给予有生育计划的女性接种以防止怀孕时受到病毒感染而导致畸胎。在疫苗出现前,对于想要怀孕或已经怀孕的女性而言应该小心被蚊虫叮咬以及避免前往高风险的疫区[3]。

寨卡病毒是什么意思 (四)

炎炎夏日,蚊虫叮咬成了家常便饭,但你可曾想过,这些不起眼的蚊子可能会携带致命的病毒——寨卡病毒。那么,究竟什么是寨卡病毒?它如何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感染后的症状又有哪些呢?

寨卡病毒,这一名称源于非洲乌干达南部的一片丛林。科学家们最初从栖息在那片丛林中的猕猴身上分离出了这种病毒。自1952年起,人们开始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发现这种病毒,随后,其踪迹逐渐扩展至东南亚及西太平洋岛国等地。2007年,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爆发了首次有记录的寨卡病毒疫情,共有185例病例。2013年,法属波利尼西亚也经历了寨卡病毒的暴发,病例数高达上万。而到了2015年5月,巴西首次报告了本地感染病例,疫情随之愈演愈烈。

关于寨卡病毒的传播方式,它主要通过伊蚊叮咬实现人际间传播。伊蚊分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两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六条腿上都有黑白相间的花纹,因此也被称为“花脚蚊”。这些蚊子不仅传播寨卡病毒,还是登革热、基孔肯亚热和黄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尽管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寨卡病毒能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但它确实有可能通过母婴途径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尽管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未有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感染寨卡病毒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首先,患者可能会出现低热,通常体温介于37.5度至38.5度之间。其次,斑丘疹是另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皮疹周围皮肤发红。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关节痛,尤其是手、足等小关节受累。非化脓性的结膜炎也是一症状,表现为眼睛充血但分泌物较少。如果你近期曾前往南美旅行,并在3-12天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上述症状,就有可能被怀疑为寨卡病毒感染。其他可能的感染症状还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虚弱无力以及腹痛、恶心、呕吐、粘膜溃疡和皮肤瘙痒等。

什么是寨卡病毒 (五)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2007年以前,全球仅报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发病例,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现寨卡病毒暴发疫情,其后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暴发疫情的国家及地区有增加趋势。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时,欧洲、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我国台湾也报告1例来自泰国的输入性病例。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寨卡病毒怎么读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法衡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