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时候,韩国在干什么? (一)

二战的时候,韩国在干什么?

最佳答案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朝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也导致朝鲜脱离清朝的藩属国体系。《马关条约》第一款为: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决。从此清朝与朝鲜的宗主国、藩属国关系终止。

1897年,朝鲜国王高宗李熙在俄国的支持下称帝,建立大韩帝国,意图中兴朝鲜。1904年,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取胜,韩国与日本签订《韩日议定书》、《韩日协约》,韩国被日本控制。1905年,《日韩保护协约》签订,韩国沦为日本的附属国。1907年高宗李熙被逼退位,日本接管韩国,太子李拓纯宗即位。

1910年8月29日,大韩帝国与大日本帝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大韩帝国王室移居日本本土,朝鲜半岛正式并入大日本帝国,成为日本领土。朝鲜总督府设为京城府(今韩国首尔),日本正式全面接管韩国政权。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大韩帝国结束帝制,在中国的支持下,大韩民国成立。也就是说二战期间韩国本土受日本人管,韩国临时政府在中国继续抗日。

日本政府对朝鲜实行殖民主义统治,限制朝鲜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掠夺朝鲜的资源,日语被定为国语并限制朝鲜语的教学。日本政府对韩国学生实行奴化教育,提出“日韩同祖”之说,并试图以此同化朝鲜人。二战时期日本大量掠夺朝鲜劳动力、大量强征慰安妇,为侵略战争服务,并向学生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招收很多朝鲜籍日本兵。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在朝鲜半岛大力兴建基础设施,韩国人口得到大量增长,识字率不断上升,还废除了朝鲜社会的等级制度,废除了朝鲜服饰。

二战期间,许多韩国青年被日寇征召入军作战,韩国士兵作为日寇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日本四处征战。南京保卫战时,第一批冲入南京城的日寇,大部分都是韩国士兵,韩籍日寇在中国犯下的罪行跟日寇一样严重,可谓罄竹难书!日寇关东军精锐加入太平洋战争后,大量韩国人被补充进关东军,后被苏联红军击溃,不少人做了苏军俘虏。这些韩国俘虏被苏军派到苏德战场对德作战,后被德军俘虏,又为德军效力。

1919年3月1日韩国爆发独立运动,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同年朝鲜独立运动领导人在中国上海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得到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政府以及法国、波兰等国的承认。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临时政府几次迁移,最终于1940年9月迁至当时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重庆。此时,中国重庆成为两个国家的首都,分别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和大韩民国临时首都。

在中国政府帮助下,朝鲜复国运动人士在中国成立“韩国光复军”和“朝鲜义勇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于12月9日向日本宣战。1942年5月15日,中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两支武装合并为韩国光复军,交由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直接统辖。1945年11月2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由中国迁回韩国,光复军也于次年返国。

1948年8月和9月,朝鲜半岛南北地区先后成立韩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同年10月,苏联把三八线以北的行政权移交朝鲜人民共和国,到12月苏军全部撤离。半年以后,美军也宣布从南部撤军,但留下了文官和“军事顾问团”。

战国与春秋的区别? (二)

最佳答案战国与春秋的区别:

一、时间跨度不同: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二、各国君主的称呼不同:

1、在春秋时期,各国君主大都是“公”,而不是“王”。

当时处于中原腹地的文明国家,多数还属于周王室分封的公族宗室,在东周初期,还没有能够完全摆脱宗教礼法的束缚,依然以公侯自居,不敢僭越。

2、战国时期,大部分的诸侯国都以王侯自居。

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之后,首先齐魏等五国相互称王,当时除了赵武灵王觉得自己实力不够尚不能称王。

三、战争规模与模式不同:

1、春秋时期,各国的战争还是比较讲究礼法的。

春秋时期人口较少,所以导致其战争规模相对较小,所打的战役也比较小。当时的战争是以车战为主要模式。春秋时期城濮之战,据记载,晋国兵力为战车700乘,换成人数大约为50000人,楚国及其他联军约10万,这场战役算得上是春秋时期比较大规模的战争,尚且双方合计才15万人。

2、战国时期,战争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残酷。一场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就达40万人之众。

四、战争目的不同:

1、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一种霸主政治。

都是以征服战为主,并不是真正想从地图上把一个国家抹掉,而是使其臣服,所以之后就轮流出现了春秋五霸。

2、战国时期的战争是争雄政治。

战国诸侯,目的是称雄一方,直至统一全国。一山不容二虎的趋势更加明显,最后结束于秦国一统天下,从而建立了新的帝制制度。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三)

最佳答案1、大韩帝国建立

光武元年(1897年)10月3日,朝鲜高宗李熙“勉强”接受了臣民的称帝请求。公元1897年10月12日凌晨2时,李熙前往圜丘坛(祭天坛)祭天。

仪式完毕后,李熙登上金黄色龙椅,接过了新制的“大韩国玺”,穿上十二章衮冕,正式登基为皇帝。

其后李熙从圜丘返回庆运宫,于正午12时在太极殿举行百官朝贺仪式,册封王太子李坧为皇太子,追封闵妃为皇后(即明成皇后)。

这天晚上,“长安(指汉城)各家遍挂灯笼,亮如白昼,家家户户高挂太极国旗,以彰显人民的爱国之心”。

次日晨8时,李熙再度莅临庆运宫太极殿,颁布登基诏书,宣布改“朝鲜”国号为“大韩” ,大赦天下。

2、哥伦比亚爆发“千日战争”

1899年10月,拉斐尔·乌里韦领导自由党人发动起义。战争异常艰苦、激烈。1900年5月帕洛内格罗一战,双方伤亡达3—5万人。此后,自由党在农村开展游击战,战争陷入僵局。

适逢疾病流行,双方损失严重。保守党无法以军事手段平息起义,遂于1902年6月宣布实行大赦和改革,承认自由党在沿海和北部的势力。11月,乌里韦等自由党主要领导人宣布投降,战争结束。

此次战争是哥伦比亚独立后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内战,死亡近10万人,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国力受到严重削弱。次年巴拿马从哥伦比亚分裂出去,成为独立国家。

3、中国爆发辛亥革命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4、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

侵华的联合国军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

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更是不计其数!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在后来也承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5、泰坦尼克号沉船

泰坦尼克号是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庞大、内部设施最豪华的客运轮船,有“永不沉没”的美誉 。

然而不幸的是,在她的处女航中,泰坦尼克号便遭厄运——她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途经法国瑟堡-奥克特维尔以及爱尔兰科夫(Cobh),驶向美国纽约。

1912年4月14日23时40分左右,泰坦尼克号与一座冰山相撞,造成右舷船艏至船中部破裂,五间水密舱进水。

次日凌晨2时20分左右,泰坦尼克船体断裂成两截后沉入大西洋底3700米处。2224名船员及乘客中,逾1500人丧生,其中仅333具罹难者遗体被寻回。

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为和平时期死伤人数最为惨重的一次海难,其残骸直至1985年才被再度发现,目前受到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保护。

作为韩国的末代皇帝,李坧的结局有多凄凉? (四)

最佳答案亡国之君的结局大都很悲惨,或者被杀,或者自杀,或者被俘后受辱而死,鲜有能体面的过完余生者,帝制时代的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一样。那么,就与中国隔海相望、文化相同的韩国而论(注:韩国与朝鲜本为一国,甲午战争前的国号为朝鲜王国,1897年改称大韩帝国),其末代皇帝纯宗李坧(音同旨)的结局又是怎样?

01 傀儡皇帝,父母横死

李坧生于1874年,是朝鲜高宗李熙和明成皇后闵氏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1岁时被册封为王世子,21岁时晋升为王太子,朝鲜王国在1897年改称大韩帝国后,李坧又被册封为皇太子。 李坧当上王太子9个月后,发生了日本浪人入侵景福宫的“乙未事变”,被日本视为“眼中钉”的明成皇后惨遭杀害,时在1895年10月8日。明成皇后被杀后,李坧性情大变,由活泼开朗变得沉默寡言。

明成皇后闵氏

日俄战争结束后,韩国事实上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高宗李熙不甘心做亡国奴,遂在1905年底派密使前往荷兰海牙参加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呼吁列强向日本施压、维护韩国的独立。很不幸的是,李熙的亲笔信和委任状被日本截获,日本驻韩国统监伊藤博文遂指使奸臣李完用、宋秉畯等人进行逼宫,强迫李熙将皇位“禅让”给太子李坧,时在1907年8月。 李熙退位后受到日本的严密监视,最终在1919年1月被毒死,终年68岁。

作为大韩帝国的亡国君, 李坧虽然登上帝位,但手中却没有半点儿权力,在位期间所颁布的重要诏敕和法令均为日本驻韩国统监府伪造,而身居高位的官员莫不是日本人的鹰犬,唯后者马首是瞻 。不仅如此,日本还强迫李坧签署《丁未七款条约》(第三次日韩协约),借此剥夺韩国的司法权,解散其军队。如此一来,即使连贩夫走卒都清楚,韩国被日本彻底吞并只是早晚的事。

大韩帝国高宗李熙

伊藤博文担任统监期间,尚能在表面上维护韩国的独立,但随着他在1909年被韩国志士安重根枪杀,日本国内的强硬派得势,要求立刻吞并韩国的主张成为朝野主流意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寺内正毅甫一就任统监,便逼迫李坧任命李完用为全权代表,并与这位奸臣签署《日韩合并条约》,时在1910年8月22日。由此,立国仅13年的大韩帝国灭亡,朝鲜半岛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02 退位之后,受尽屈辱

李坧退位后,被日本降封为“昌德宫李王”,虽然表面上仍维持着帝王尊严和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活动范围仅限于昌德宫中,如果没有日本人的同意便不能跨出宫中一步,俨然成为祖国土地上的异国囚徒 。对于这位亡国君,日本人的防范、限制措施极严,不仅禁止李坧参与国政,甚至连寝宫中家具布置此类的小事都不许他插手,真可谓丧心病狂。

李坧

自从母亲遇害后,李坧开始变得郁郁寡欢,而父亲的惨死再次给他的心灵带来重创,加之亡国后的屈辱生活, 李坧终日以泪洗面,经常躲在深宫秘苑里默默背诵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所写词作,精神状况很糟糕 。幸好有妻子尹氏(纯贞孝皇后)的悉心照料和耐心开导,才帮助李坧捱过漫长而煎熬的岁月,奇迹般地多活了十几年。不过,由于李坧没有生育能力,夫妻俩始终没有子嗣,未尝不是一种遗憾。

日本人虽然表面上尊崇李坧,但背地里却一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一再深深刺激这位亡国君。1917年,日本人为了毁掉韩国的“龙脉”景福宫,以期永久统治朝鲜半岛,便偷偷地放火烧毁昌德宫,随后又以修复昌德宫需要木料为由大肆拆毁景福宫,先后拆毁多达4000余间。对此,李坧虽然很清楚日本的险恶用心,但他却无力进行阻止,惟有叹息而已。

韩国昌德宫

长年累月的屈辱、压抑生活使得李坧变得异常迷信,他开始深信人死后魂灵不灭,并经常到父亲生前居住的寝宫和父母合葬的洪陵,向死去的亲人倾诉心声 。后来,李坧又命人架设通往高宗昔日居所和陵区的专线电话,每逢身体不适不能前往时,便令侍从接通电话,令对方接听者把话筒对着被认为是亡父魂灵寄居之所,正襟危坐对着话筒轻声诉说起来,令见者无不唏嘘落泪。

03 凄凉离世,引发起义

李坧身体孱弱,加之亡国后常年累月忍受痛苦、压抑的生活,因此 健康 情况每年愈下,等到1926年3月时已经达到奄奄一息的程度 。被立为储君的皇弟李垠闻讯后,从日本东京赶回汉城探望病情,并指令有关部门调配专职护士照料皇兄,并为其广请良医治疗。然而, 在日本人的阻挠下,有关部门并未听从李垠的命令,病情不断恶化的李坧最终在4月25日撒手人寰,享年53岁。

李坧的葬礼

李坧去世之前,曾秘密将遗诏口述给姑父赵鼎九,并于同年7月28日将其公开到在美国发行的《新韩民报》上。在这份遗诏中,李坧明确拒绝承认《日韩合并条约》的合法性,声称这项卖国条约乃是奸臣李完用背着自己签署的,毫无法律效力可言。这份遗诏既是李坧对 历史 的交代,又明确表达出他在亡国阴影下内心的悲凉,因此一经刊登,便激起韩国爱国志士们的义愤。

日本殖民当局为了收买人心,不仅为李坧上庙号、谥号,并且还为他举行盛大的国葬,而前来送葬的的民众多达数十万人。 葬礼在同年6月10日举行,结果参加送葬的民众出于对李坧的悼念和身为亡国奴的悲痛心理,在送葬途中拿出秘藏的太极旗,并高呼“独立万岁“的口号。日本军警到处抓人,进一步激起民众反抗,终于演变成全国性的“六·十万岁运动”。

日本殖民当局镇压 “六·十万岁运动”

“六·十万岁运动”虽然惨遭日本殖民当局的镇压,但在韩国独立运动史上却影响深远。诚如《朝鲜民族解放斗争史》所述:“‘六·十万岁运动’虽然规模不大,但运动的政治意义是有很高的评价,因为‘六·十万岁运动’不但是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所进行的反日斗争,而且对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用实际的英勇斗争宣布于劳苦大众和广大的爱国人士面前。”

参考文献

李觉钟:《纯宗实记》,新民社1927年版。

郑乔:《大韩季年史》,韩国国史编纂委会1957年版。

李泰镇:《明治日本侵韩史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崔昌益:《朝鲜民族解放斗争史》,东方书社1951年版。

求秦王一统天下的过程用 (五)

最佳答案统一六国

秦王政掌权后,任用尉缭和李斯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

前236年,赵燕两国发生战争。赵国出兵攻燕,而秦国以救燕为名派王翦等将出兵分别夹攻赵国,先后攻取了赵的阏与、轑阳(河南南阳西北)、河间(河北省献县东南)、安阳(河北阳原县东南)等邑,漳水流域已为秦所占有。

前234年,秦又大举向赵进攻,以所取的赵地建立雁门郡和云中郡。

前231年,魏国被迫把部分土地献秦,韩国亦被迫把南阳地献给了秦。秦派内史腾做南阳假守。

秦灭六国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于韩地建置颍川郡,韩国灭亡。这时赵国发生大旱灾。秦将王翦率领土兵直下井陉(河北省井陉县西),秦将杨端和率领河内兵进围赵都邯郸。赵派李牧、司马尚带领大军抵御。赵王宠臣郭开受了秦国贿赂,散布流言说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因此改用赵葱和颜聚替李牧、司马尚,并且杀死李牧。

前229年王翦大破赵军,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赵公子嘉率领其宗族数百人逃到赵的代郡,自立为代王。秦就在赵都邯郸一带建立邯郸郡。

前227年,秦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两国发兵抵抗,被秦军败于易水以西。次年秦军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迁都到辽东。秦将李信带兵追击,燕王喜听从代王嘉的计策,杀了太子丹,把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求和。

前226年,韩国都城发生叛乱,秦国出兵平定韩的叛乱,乘机处死了韩王安。

前225年,秦王政派将军王贲攻魏,包围了魏都大梁(河南开封市),引黄河水灌城,三个月大梁城坏,魏王出降,魏国灭亡。秦就在魏的东部地区建立砀郡。同年,秦派李信、蒙武带20万大军攻楚。李信攻楚的平舆(河南省平舆县北),蒙武攻楚的寝(安徽临泉县),取得初步胜利。秦楚两军在城父邑(今安徽省亳县东南城父集)相遇,楚乘秦军不备发起反攻,大败秦军。后秦王政派王翦带60万大军出征,大破楚军于蕲(今安徽宿县东南),迫使楚将项燕自杀。接着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秦于楚地设九江郡(安徽寿县)、长沙郡(湖南长沙市)。

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楚国灭亡。秦在灭楚的同时,不断地向东扩展,陆续设郡,并攻取齐地,设置薛郡(山东曲阜县)。

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攻燕的辽东,虏燕王喜,灭亡了燕国。接着又回师攻代,虏代王嘉,建立代郡(河北蔚县西南)和辽东郡(辽宁省辽阳市老城区)。

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灭了齐国,在齐旧地建立了齐郡(山东淄博市东北)和琅邪郡(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城)。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首尾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在占领的区域设置郡县,直属于秦王,从此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进入了君主专制的帝国时代。

开创帝制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灭六国后,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乃称皇帝,是为秦始皇。并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秦帝国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维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变“王有”为“国有”。秦始皇于公元前216年命令全国农民自报占有田地的实际数额,以便征收赋税。又实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军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虽然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施行了“授田制”,农民的土地名义上是国家所有、私人耕种,但此举让全国百姓实际占有了原来“王有”的土地,不久之后便演变成了农民和官员们都可以自由地买卖田地,所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终便利了私有土地的发展。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国为36郡,以后随着土地的扩大增至46郡,定咸阳(陕西咸阳市秦都区)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称“三公”。地方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郡县制初步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则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为了巩固政权,秦始皇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驰道和直道;强迫迁徙六国富民和平民。秦统一六国以后,为了防止六国贵族依持宗族“死灰复燃”,强迫他们迁徒到咸阳,要他们看护皇陵,或者迁徙于西南边远地区,一些平民也同时被迫迁徙,叫做“迁虏”,做开矿、开盐井等苦役。前215年,秦将蒙恬夺九原河南,设置34县,建立九原郡(治所在内蒙古包头市西北)。

秦始皇称帝以前,由晋等东方各国入秦的法家很多。始皇曾经发布著名的“逐客令”,驱逐在秦国的六国士人。前239年因李斯上书劝谏,始皇才停止了这个命令。

统一六国后,商鞅变法时极力反对的各方面的学派、人才都纷纷来到秦国服务,可能秦始皇采用了“秦国特色的商鞅变法”,造成秦帝国各种迷信盛行。其中黄老道家、阴阳家,他们综合儒、法、道诸家的学说,提出所谓“五德终始说”,尤其得到始皇的信任,始皇于是认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从齐燕来的儒生方士们把儒家的“封禅”也作了改头换面的修改了一遍,盛传自古帝王莫不举行封禅典礼。

从上文内容中,大家可以学到很多关于韩国什么时候废除死刑的的信息。了解完这些知识和信息,法衡网希望你能更进一步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