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60条
- 2、中华人民共国民事诉讼法119条是什么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79条
- 4、民事诉讼法122条规定
本文提供以下多个参考答案,希望解决了你的疑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60条 (一)

最佳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60条规定,未按照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未按照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一、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60条的规定,当被执行人未按照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所规定的期限履行给付金钱义务时,需承担额外的利息支付责任。这种利息的支付是对被执行人拖延履行义务的一种经济制裁,旨在督促被执行人尽快履行其金钱给付义务。
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通常按照法定的利率计算,并根据迟延的具体天数进行累加。这一规定确保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同时也有助于维护司法判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支付迟延履行金
除了金钱给付义务外,被执行人还可能承担其他类型的义务,如交付特定物品、完成特定行为等。如果被执行人未按照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这些义务,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被执行人需要支付迟延履行金。迟延履行金的数额通常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裁定,旨在补偿因被执行人迟延履行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
综上所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60条规定了被执行人未按照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义务时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通过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支付迟延履行金等措施,这一条款有效地维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司法判决的及时有效执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260条规定:
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中华人民共国民事诉讼法119条是什么 (二)
最佳答案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法律分析
提起诉讼,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交副本。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提出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录并通知对方当事人。起诉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国籍、职业、工作单位、住所和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和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和联系方式;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情况,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情况;索赔及其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民事纠纷适合调解的,应当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民事诉讼法是专门适用于民事案件的相关法律条文。在起诉案件时,必须有得到法院承认的法律条件。因此,只有在检方提交了案件的相关证据后,法院才会依法审理案件。因此,本案的判决具有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一百二十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79条 (三)
最佳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79条是关于再审程序的法律规定。 具体条文如下:
人民法院对于下列情形提起的再审请求,应当予以审查处理: 1. 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2. 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3. 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或者未经质证的;
4. 对涉及当事人重大利益的事实认定有错误的;以及存在其他法定再审事由的。经审查认为符合再审条件的,应当裁定再审。 不符合再审条件的,裁定驳回再审申请。同时,再审期间不停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提出特殊情况,再审不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即使双方当事人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法院也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再审案件进行审查处理。最终法院决定再审后,根据案件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适用二审终审原则重新审理案件。这一规定确保了民事案件中的错误能够得以纠正,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法院对再审案件的高效处理,也有利于公正裁判的实现和维护法律的权威性。这条法律规定反映了中国法律体系对于维护公正与效率并重的基本理念。一旦进入再审程序,法院的裁判程序就需要更为谨慎细致,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再审程序也确保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得到维护。
民事诉讼法122条规定 (四)
最佳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2条规定了起诉必须符合的条件。 具体而言,该条款要求起诉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 原告必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这意味着原告必须是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民事争议,请求法院予以司法保护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换句话说,原告所主张的民事权益必须属于其本人享有,或依法由其管理、支配。 2. 必须有明确的被告。这里的“明确”指的是原告在起诉时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使被告能够被特定化。即使被告下落不明或知其下落但无法具体联系,只要满足“明确”的条件,法院仍应受理。
3. 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诉讼请求是原告希望通过诉讼达到的目的,如要求被告赔偿损失、履行合同等,这些请求必须具体明确。同时,原告在起诉时还需要提供相应的事实和理由来支持其诉讼请求,这些事实和理由应当基于双方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或者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等事实。 4. 案件必须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这是民事诉讼主管和管辖制度的应有之义,确保案件能够被适当的法院审理。
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民事诉讼起诉的基本要求,旨在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同时确保法院能够高效、公正地审理案件。值得注意的是,符合起诉条件并不意味着法院一定会立案,法院还需要对起诉材料进行审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立案。此外,为了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权,解决“立案难”问题,最高法院于2015年改革了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实行立案登记制,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起诉,应当登记立案。
通过上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法的相关信息,法衡网相信你已经得到许多的启发,也明白类似这种问题的应当如何解决了,假如你要了解其它的相关信息,请点击法衡网的其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