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上的紧急避险的认定

刑法上的紧急避险的认定

### 刑法上紧急避险的认定探究

一、紧急避险的定义与法律依据

紧急避险的定义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若因此造成了损害,行为人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我国《刑法》第二十一条对紧急避险做出了明确规定。第一款定义了紧急避险的概念;第二款规定了避险过当的情形及法律责任;第三款则指出,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二、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

避险起因

紧急避险的起因必须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危险,这种危险可以是自然灾害、违法犯罪行为、人的生理病理原因或动物的侵袭等。危险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非主观臆想。

避险时间

避险行为必须是在危险正在发生时进行,即危险已经迫在眉睫且尚未消除。事前或事后的行为均不构成紧急避险。

避险意图

行为人必须出于保护较大合法权益的目的而实施避险行为。如果行为人出于侵害意图,故意引起危险,然后以紧急避险为借口侵害合法权益,则不构成紧急避险。

避险对象与限度

紧急避险要求损害的是另一较小的合法权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害必须小于所保护的权益,否则即为避险过当。

三、紧急避险的认定难点与实践

避险必要性的判断

在实践中,判断避险行为是否必要往往是一个难点。需要综合考虑当时的紧急状态、行为人的选择余地以及避险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等因素。

利益衡量的复杂性

衡量两个权益的大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益,但具体案件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鉴别。

避险过当的责任

避险过当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应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和避险人的主观心理态度具体确定罪名。虽然避险过当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但法律通常会减轻或免除处罚。

四、总结

紧急避险作为刑法上的排除犯罪性行为,其认定需要综合考虑避险起因、时间、意图、对象与限度等多个因素。在实践中,判断避险行为的必要性和利益衡量的复杂性给紧急避险的认定带来了挑战。然而,正确理解和适用紧急避险制度,对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严格遵循刑法规定,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准确认定紧急避险行为,确保法律的公正与权威。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法衡网希望刑法上的紧急避险的认定,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