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一直不还,收到短信说是贷款诈骗罪,是真的吗? (一)

答1. 问题概述:有网民在网上反映未按时还款网贷后,收到声称其涉嫌贷款诈骗罪短信的情况,询问该信息的真实性。
2. 事实澄清:实际上,涉嫌贷款诈骗罪的情况通常只有银行在客户故意不还款且经过多次沟通无果后,才会采取法律行动,向法院提起诉讼。网贷公司通常没有权利以贷款诈骗罪的名义对借款人提起刑事诉讼。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这类短信是网贷公司用来催收债务的策略,并非真实的法律指控。
3. 法律途径:如果收到此类恐吓短信,消费者可以采取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来说,通常不会涉及到经济犯罪问题。逾期不还款并不会构成贷款诈骗罪,该罪名通常涉及使用虚假信息作为贷款担保。
4. 应对措施:如果这类短信对个人生活或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应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以便警方介入处理。同时,消费者应按时偿还贷款,以免影响个人信用。
什么是贷款诈骗罪 (二)
答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编造虚假理由、使用虚假合同或证明文件、虚假担保等方式,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且数额较大的行为,严重侵害金融安全。
《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是主要法律依据。犯罪对象特定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手段包括虚构理由、使用虚假合同、证明、产权文件或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等欺诈行为。构成要件包括:一般主体、直接故意和非法占有目的、侵犯金融机构贷款所有权和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客观上采用欺诈方法骗取贷款且数额较大。认定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可通过多种情形判断。量刑根据诈骗数额和情节分为三个档次。
了解贷款诈骗罪有助于维护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
一、客观要件:
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对象、犯罪行为和犯罪数额。
1、犯罪客体:复杂客体,既侵犯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所有权,也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
2、犯罪对象:特定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指符合规定的资金融通行为。
3、犯罪行为:采用欺诈手段诈骗贷款,具体包括编造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经济合同、使用虚假证明文件、使用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以及其他方法诈骗贷款。
4、犯罪数额:要求诈骗数额达到“较大”标准,根据司法解释,一般二万元应予立案追诉,各地可能调整。数额是评价社会危害性和量刑依据。
二、主观要件:
包括犯罪主体和主观方面。
1、犯罪主体:一般主体,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不能成为本罪主体,但可追究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刑责。
2、犯罪目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指主观上具有永久占有贷款而不归还的意图。可通过明知无归还能力仍大量骗取、非法获取后逃跑、肆意挥霍、用于违法犯罪活动、抽逃转移资金、隐匿销毁账目或假破产等情形判断。
3、犯罪故意:直接故意,明知行为会诈骗贷款并希望发生。明知理由、合同、证明等是虚假的,意愿通过欺诈获得并非法占有贷款。
4、区分情形:注意区分贷款诈骗罪与一般违规贷款、企业经营失败无法还款、普通诈骗罪。
一、刑罚设置:
根据诈骗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分档处罚。
1、基本刑罚档次:数额较大(二万元),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二万至二十万元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处五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至五十万元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处十年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五万至五十万元罚金或没收财产。需要注意的是数额标准是一般情形,对于经济发达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
2、附加刑适用:必须适用罚金刑,数额特别巨大或特别严重情节可并处没收财产。罚金数额与主刑档次对应。
3、从重处罚情形:犯罪集团作案;累犯或刑满释放后又犯本罪;数额特别巨大;造成特别严重后果;拒不归还赃款或赔偿损失。
二、案例解析:
分析案例理解认定标准和处罚原则。
1、虚假项目骗贷案例:例如张某虚构项目骗贷500万用于个人挥霍,判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虚假担保骗贷案例:例如李某使用已抵押厂房骗贷300万,无力偿还后逃避责任,判四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无罪或罪轻案例:例如赵某夸大公司情况申请技术改造贷款,贷款用于项目但失败,有还款意愿,不构成贷款诈骗罪,承担民事责任。
贷款什么程度算诈骗 (三)
答贷款诈骗主要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贷款的行为。以下是关于贷款诈骗的详细解释:
认定关键:
非法占有:贷款诈骗的认定主要围绕“非法占有”这一关键点。如果贷款人在申请贷款时就明确没有还款的意图,或者通过欺骗手段获取贷款后恶意逃避还款责任,就可能构成贷款诈骗。
常见手段:
虚构贷款资料:如伪造收入证明、夸大还款能力等,以欺骗贷款机构。伪造担保:使用虚假的担保物或担保人信息,以增加贷款获批的可能性。假冒他人名义贷款:未经他人同意,使用他人的身份信息申请贷款。
法律界定与处罚:
贷款诈骗在法律上有明确的界定,对于不同情节的诈骗行为,法律会有不同的处罚措施。涉及金额较大、情节恶劣的贷款诈骗,不仅会被追究民事责任,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
因此,在申请或使用贷款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诚实守信地申请和使用贷款资金,避免涉及任何形式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从而规避构成贷款诈骗的风险。
贷款诈骗的常用手段 (四)
答贷款诈骗的常用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 借款人为了顺利获取贷款,可能会伪造银行流水账单、个人征信报告、虚假联系人等文件,这些虚假材料能够帮助他们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或信用记录,从而达到骗贷的目的。
2. 抵押物重复抵押 借款人可能会将同一抵押物在多个平台或机构进行抵押或质押,以获取多笔贷款。甚至有的借款人会直接低价卖掉已经抵押的物品,然后消失,不再偿还贷款。
3. 专业骗贷团伙操作 一些熟悉信贷机构审核流程的人员会组成专业骗贷团伙,他们会对蓄意骗贷者进行信息包装,包括伪造身份、流水操作、完善征信记录等,以提高骗贷成功率。这些团伙可能会利用深山中的“小白”作为替罪羊,为他们进行长达近一年的身份包装和准备。
手段都是贷款诈骗中常见的欺诈行为,需要借款人和金融机构保持高度警惕,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得到了很多的感悟,也明白跟贷款诈骗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了,如果需要了解其他的相关信息,请点击法衡网的其他内容。